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深学细悟 >> 立德树人 >> 正文

邬鑫: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自治区“五大任务”,推动学校育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矿业学院党委书记 邬鑫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号角。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今年全国两会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就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牢记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深刻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蒙古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办好两件大事,一件是努力完成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另一件是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

一、努力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内蒙古各项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两次到内蒙古考察指导工作,连续5年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多次对内蒙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按照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完成好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这五大任务,对于深入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推动内蒙古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和边疆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生态优先,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牢不可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今年全国两会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必须“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内蒙古横跨“三北”,这里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全区2400多万人民的生存之本,还关系着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抓住保护、节约、改良等关键环节集中发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保护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布局,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对生态承载能力已经接近极限的区域,把该退的人和生产力都退出来,实现“人退沙退”,真正让大自然得以休养生息。严禁在草原核心区新开露天矿,以地方立法形式给这个硬杠杠再加一个“紧箍咒”、上一道“防护栏”,宁可项目少上一些、发展慢一些,也要把生态安全底线守好守牢,决不舍本逐末。在节约上,持续深化待批项目、闲置土地、沉淀资金、“半拉子”工程、开发区建设五个方面大起底行动,率先探索构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指标评价体系,全面加强能、水、粮、地、矿、材等各领域资源节约利用,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为国家实施全面节约战略蹚好路子。在改良上,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落实能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政策,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大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力度,多增绿少产沙、多节约少排放,着力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探索林草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充分融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更好实现“点绿成金”。

(二)坚持守土尽责,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构筑得坚不可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这是首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专章论述国家安全问题,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战略部署,凸显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特殊重要性。内蒙古作为祖国“北大门”、首都“护城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责任重于泰山,必须全力做好守边护边、社会治理、防范化解风险等各项工作,以内蒙古之稳守卫边疆安全、拱卫首都安全。守边护边首先要有人。近些年,内蒙古边境地区常住人口严重外流,留守人员年龄偏大,人口“空心化”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正在研究制定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差异化精准化政策,努力把边境地区的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保障水平提上来,吸引更多的人到边境地区安居置业、守边戍边。基层是社会安全稳定的“底座”。我们把2023年确定为“基层基础提升年”,努力从优化机制入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完善“网络+网格”基层治理平台和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基层的常态化治理能力和应急治理能力。社会稳定最重要的保证是群众。必须以抓党建促基层治理为切入点,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切实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构建群众广泛参与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格局。安全生产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我们将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吸取阿拉善左旗新井煤业有限公司露天煤矿坍塌事故教训,进一步强化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意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下大气力提高矿山及其他各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大力发扬斗争精神,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针对性地防范化解管控各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在祖国北疆构筑起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钢铁长城。

(三)坚持培优增效,把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得势强劲足。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能源供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内蒙古煤炭储量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4,风能、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分别约占全国的57%、21%,稀土等20多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全国首位,有能力更有责任在这方面打好样。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的要求,与时俱进优化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坚持煤、电、油、气、风、光、氢并举,着力扩大新旧能源的总量优势和组合优势,推动内蒙古由化石能源大区向清洁能源大区转变。加快推进新能源建设,抓住国家在“沙戈荒”地区布局建设大型新能源基地的战略机遇,全产业链推进“追风逐日”,做大风、光、氢、储四大产业集群,大力拓展应用和消纳场景,加快推进电力外送通道和电网主干网架建设,积极探索建立“绿电”直送通道,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35亿千瓦以上,在全国率先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抓好煤炭稳产保供和清洁高效利用,在推动在建煤矿建成达产的同时,全面实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加快建设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聚焦煤基特种燃料和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布局一批新型煤化工项目,建立“从一块煤到一匹布”的全产业链条,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的现代煤化工基地。加强稀土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高质化利用、规范化管理,精耕细作搞好“稀土+”协同创新,做强“稀土资源—采选和冶炼分离—稀土新材料—稀土终端应用”产业链,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国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

坚持提质增量,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在今年全国两会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仓廪实,天下安。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内蒙古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建设好国家“粮仓”、“肉库”、“奶罐”,既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也能更好促进农牧民增收,是固国富民的战略举措。我们将深入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求,紧扣“地、水、种”和“粮、肉、奶”六个重点,全力推动粮食单产突破徘徊不前的“瓶颈口”、牲畜养殖打破自然放养的“天花板”,不断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让“中国碗”里的“塞外粮”越来越多,让农牧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做好“地”的文章,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增产改造,通过深入挖掘草原、森林、荒地和戈壁、沙漠潜力,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积极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盘活闲置的宅基地,多措并举把农牧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的根基打得更牢。做好“水”的文章,坚持开源增水和节约用水同时发力,结合国家水网建设谋划实施一批“引、调、蓄”工程,加快解决用水方式粗放、效率不高等问题,向水要产量、要效益。做好“种”的文章,大力推进种业振兴,用好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本土粮种、畜种、草种、薯种等研发力度,积极推广先进种植养殖技术,把设施农业搞上去,把舍饲圈养搞起来,力争到2025年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破800亿斤,肉类产量突破345万吨,奶类产量突破1000万吨。种粮养畜必须充分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健全农牧民种粮养畜挣钱得利机制,积极发展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抓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有机安全品牌打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牧业成为更有奔头、更有甜头的产业。

坚持登高望远,把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打造得巍然蓬勃。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我们服务全国对外开放大局,必须跳出内蒙古看内蒙古、向北着力但不局限于北,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把开放触角延伸到中亚、东北亚乃至欧洲和全世界,全方位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打造联通内外、辐射周边、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建设满洲里口岸、二连浩特口岸“两个强点”,统筹推动甘其毛都、策克等重点专业口岸与其他口岸错位协同发展,大力实施口岸扩能改造和智能化改造,优化口岸功能和配套设施,补强集装箱换装能力,提高通关效率,实现快进快出。扩容中欧班列中通道、东通道“两条主线”,完善中欧班列集疏运体系,建设好中欧班列集散中心,想方设法扩大始发中欧班列数量。筑牢产业支撑和平台建设“两大基石”,大力发展泛口岸经济,聚力抓好招商引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决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因地制宜推动口岸落地加工产业发展,建设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际陆港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平台,办好中蒙博览会、全球蒙商大会等展会,努力打造一批标志性工程和载体,让“桥头堡”有名更有实。织好交通、物流、信息“三张网”,加快构建横贯东西、纵连南北、顺通北京、畅联八省、抵边达海、城乡一体的高效流通体系,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聚商气、拢人气,把开放发展这把火烧得更旺。

二、锚定新能源产业链不动摇,在服务五大任务中彰显使命担当

党的二十大作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并放在落实党的中心任务中进行战略布局,确定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将教育的战略地位提升到空前高度,使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内蒙古工业大学作为自治区最早成立的工科院校,坚持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积极响应自治区提出的“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目标,推动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科建设提档升级、有组织科研攻坚、科教产深度融合、高层次人才引育等“九大行动”,全力以赴打造新能源学科群、专业群、平台群、团队群,坚决打赢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攻坚战,着力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办学治校的生动实践。

(一)聚焦产业布局着力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

2023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教育育才是我区的弱项,关键是要提升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高质量发展的契合度。近年来,内蒙古工业大学不断强化“立足内蒙古、服务内蒙古”的办学导向,全面对标8大产业集群和16条重点产业链,梳理产业链图谱,明晰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凝炼优势特色学科方向,强链条、育集群、建体系,全力加强与自治区重点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建设,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有效衔接、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全力打造新能源学科专业群。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自治区全力完成五大任务的战略要求和迫切需求。作为在新能源方面具有较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础的区内工科高校,内蒙古工业大学进一步强化扛旗领军的自信和责无旁贷的担当,锚定自治区新能源产业“两率先、两超过”目标,围绕“源、网、荷、储、用”等不同产业链点,积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推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成功获批及电气工程、清洁能源技术、储能技术等硕士点布局建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智能制造等新工科专业,初步建成覆盖新能源产业重要链点的学科专业集群,成为自治区新能源领域唯一具有本硕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校。截至目前,已培养新能源人才1600余人,为自治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当前,学校正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新能源研究院(学院),组织相关学院凝炼设置新能源领域学科方向,对应打造高水平学科团队,布局能源动力、资源与环境、电气工程等博士点,将进一步提升全链条服务自治区新能源产业升级的能力。

着力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发扬“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最直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最紧密、体现地方经济特色最明显”的办学传统,强化开放办学理念,着力推进教育、科技、产业高效协同,在招生就业、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全面加强与有关厅局、地方政府、重点企业行业的协调联动,先后与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9个盟市,自治区工信厅、能源局、住建厅等多个部门,华电集团、内蒙古电力集团、内蒙古能源集团等50余家大型企业推进合作办学,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的育人共同体。主动对接自治区重点产业链,推动学科专业“调停转增”,促进分类特色发展,近5年裁撤了19个适应度低的老旧专业,新增了14个自治区产业急需的专业,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深化教学评价改革等方式加大传统专业升级改造力度,重新调整后的本科专业共63个,工学类占76%,获批20个国家级、10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进入地方工科高校第一方阵。以“四新”建设为引领,推进与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获批3家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成立6家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和新能源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实施大类招生改革和“双创”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互促互融。

(二)围绕战略定位,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贡献度

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部署,要求“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走在前列。近年来,内蒙古工业大学以服务自治区战略需求为导向,深入落实“科技兴蒙”行动,不断强化有组织科研,整合资源建设重大创新平台,集聚力量谋划重大项目和成果,创新机制做强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对五大任务的支撑度和贡献度。

推动科研平台优化升级。围绕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等战略需求,进一步凝炼科研方向,整合现有平台团队资源,推动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打开新局面。学校现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其中“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规模储能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新能源领域科研平台。同时,建成“新能源与储能技术”“二氧化碳捕集与资源化”等多个自治区级平台。2023年,华电内蒙古公司与学校合作建设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开展新能源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目前,学校78个自治区级以上科研平台中有28个平台与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直接相关。“十三五”以来,承担自治区级以上科研项目1800余项,其中能源和战略资源方面有300余项,在清洁能源利用、煤基固废处理、生态监测、绿色冶金、矿山治理、生物发酵技术、绿色建筑等重要领域产生了一大批重要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自治区科技奖37项,科技创新的聚焦度和支撑力显著增强。“十四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聚焦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协同地方政府培育建设新能源领域国家级科研平台,规划建设内蒙古实验室,谋划自治区“揭榜挂帅”等重大项目,着力解决自治区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

做大做强科技成果转化。在全区率先成立产业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中心,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科研成果奖励、科研经费管理等制度体系和激励规则,不断加大激励力度,引导广大教师把论文写在内蒙古的广袤大地上、把科研做在重点企业生产线上。2019年以来,学校先后获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自治区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自治区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单位”“自治区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自治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等,累计签订横向技术合同106项,科技成果转化1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5432万元,涌现出地基微变雷达、太阳能农业设施、煤基固废集团化处理等一批代表性成果转化案例,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走在自治区高校前列。其中,雷达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5项省部级一等奖,并孵化创建了内蒙古第一家雷达高新技术装备研发与生产企业,已实现经济效益4亿余元;太阳能农业设施相关成果已在6个省份、区内8个盟市建成25项示范工程或产业园区,转化产值近亿元,显著带动了种植户增产增收,在助力脱贫攻坚和对接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新型智库建设,获批“内蒙古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新型智库建设项目,为国家和自治区能源战略实施提供智力服务。“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出台促进成果转化的一揽子激励规则,成立学校科技产业园,加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中试基地、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专业化技术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在我区转化落地。

(三)对接重大需求,着力提高人才队伍支撑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高校是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汇聚人才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内蒙古工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各项政策制度,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不断完善人才工作体系。不断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按照“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二级学院主动作为”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完善加强党管人才的体制机制,成立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建立保障有力、高效规范的议事协调机制,全面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暖心服务和工作保障,深化职称评审、导师遴选、岗位聘任等改革,简化人才引进程序,扩大二级学院人才自主权,在平台搭建、氛围营造、服务保障等方面打出一套“组合拳”,积极构建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工作格局。近3年,通过实施“百名博士引进计划”“百名师资储备计划”“百名讲座教授聘用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0余人,教师博士化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刚性引进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增至3人,实现了重点人才计划的重大突破;柔性引进领军人才34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杰青”“优青”9人。组建自治区创新团队44个,2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团队入选“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人才汇聚效应明显增强,队伍结构大幅优化,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坚持引育并举、刚柔并济、量质并重、激励与约束并行的原则,牢固树立“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的理念,实施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更加务实、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育政策,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学校大环境和学院小环境,厚植人才成长发展的沃土,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学校将瞄准五大任务和重点产业领域,实施新时期人才队伍增量提质行动,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壮大专任教师队伍,重点引进新能源领域的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高端领军人才,做大做强新能源人才团队。同时,全面加强校地校企联合引才育才工作,积极支持教师到企业兼职或挂职锻炼,与自治区有关单位、企业双聘高层次人才,努力构建人才共引共育、共享共用的良好格局,共同为自治区人才工作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对标“九大行动”,推动学校育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实施党建引领争先行动

将党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着力从四个方面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一是着力加强党委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三重一大”制度,创新开展校级领导干部“五个一”系列实践活动。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聚焦“关键少数”,制定政治监督工作方案,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实现基层党组织巡察全覆盖。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紧盯重点领域、重要环节,加大监督排查力度。二是着力加强理论武装。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团结奋斗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群众性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轮训,实现处级以上干部全覆盖。高质量开展“学习讲堂”理论宣讲。加大理论研究阐释力度,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理论研究成果三是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创建工作,大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创新党支部设置模式,将支部建在科研团队、创新创业团队、学生竞赛团队和团学组织上。打造2个以上自治区“最强党支部”示范基地,带动建成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的坚强堡垒“模范”支部实施“一支部一品牌一特色”建设计划,打造基层“先锋”“北疆教育心向党”系列党建品牌四是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全校干部扛旗争先意识,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做好部分处级干部选任调整工作,优化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建立优秀年轻干部库,加强优秀年轻干部推荐、培养和交流。推荐优秀干部挂职锻炼、参与乡村振兴和专项工作,强化干部思想淬炼、专业训练、实践锻炼。

(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实施铸魂育人导航行动思想政治

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一要抓实课堂教学“主阵地”坚持“八个相统一”,找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将思政课全部立项建设校级一流课程,建成2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打造有思想、有情感、有深度的思政“金课”,争创自治区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全力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立项建设5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实现专业全覆盖。二要建强思政育人“主力军”。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工作队伍至少补充4名思政课教师、4名心理健康专职教师、20名专职辅导员。培育思政课教学名师和团队,支持教参与自治区理论宣讲和重要文稿起草,提升理论和实践能力、修订辅导员考核办法,开展辅导员“强基·赋能”培训,选树、宣传、推广一批辅导员先进典型。三要构建思想引领“大平台”。深入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开展“开学第一课”“明德讲堂”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三下乡”“扬帆计划”等志愿服务项目,开展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等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网络思政育人平台,推出“导员话成长”“匠心匠语”“青春星光”等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实施“石榴籽育人深化建设工程”,建设人工湖景观带微景观,落实“蒙古马”民族团结实践项目。四要坚持服务学生“有温度”。面向学生完成十件“暖心实事”。深化就业育人工作,构建“校院一体、全员参与、两级联动、四级包联”的就业工作机制,全力保障202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低于82%。关注关爱特殊学生群体,织密心理健康教育与预警五级网络,畅通医校合作机制,加强家校联动,建立心理重症信息报告系统。优化学生资助体系,开展受资助学生抽样审核,培育“榜样的力量”等资助育人品牌。

以素质能力为核心,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人

培养是高校的中心任务,要不断优化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一是坚持需求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面向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新能源领域人才培养为牵引,打造材料与化工、能源电力、资源与环境、土木建筑、计算机与信通、机械智能制造等优势特色专业群,做好“储能科学与工程”等7个新增专业招生准备,推进传统专业改造升级和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二是坚持内涵建设,提升专业质量水平。对标国家一流专业要求,以专业优势特色培育为重点,发挥30个国家级、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示范辐射作用,完成首批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验收,推动符合认证范围的专业到2025年全部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启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建强辅修专业和微专业。三是坚持成果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聚焦本科生素质能力提高,以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抓手,加强新能源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推进大类培养模式改革,开设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实验班,推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转专业细则,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新增15门以上国家级、自治区级一流课程。四是坚持目标导向,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训练,优化导师遴选制度,举办“抵制学术不端”专题培训,制定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评选和管理办法,健全校外导师和行业产业导师选聘机制,建立完善以平台、团队为主的导师招生计划分配办法,强化导师队伍建设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修订研究生培养制度,严抓培养全过程质量监控,强化阶段性考核,前移质量检查关口,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确保论文抽检合格率达到100%.打造高水平专业课程,立项建设自治区级研究生精品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等项目170项推进产教融合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培育3个自治区级,力争获批国家级培养基地。五是坚持协同推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完善支撑支持条件,加强“全程贯穿、依次递进、有机衔接、通专融合、多方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开设优质“双创”课程45门,新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4-5个,实现高质量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各学院全覆盖,本科生大创训练项目参与率提高10个百分点。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成立创新创业虚拟教研室,建成首个培训师资团队。办好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区赛,实现国家级赛事“保银争金”目标

以优势特色为重点,实施学科建设提档升级行动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自治区产业发展重大需求,高质量推进学科建设。一要突出特色,全力推进博士学位点申报。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加大经费投入和绩效激励力度,建立周周有研究调度、有外出交流、有实在进展的推进机制。通过以申促建,大幅提升学位点建设水平,力争新增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优化硕士点布局,统筹推进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申报工作。二要突出优势,提升新能源学科群水平。聚焦新能源材料、装备制造、电力系统、智能运维、战略政策等重大需求,以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为引领,发挥各相关学科优,汇聚新能源龙头企业资源,助力自治区新能源开发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级三要突出质量,全力推进学科提档升级对标学科评估指标,分析第五轮学科评估短板弱项,制定出台学科建设提档升级行动方案,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在自治区第二轮“一流学科”遴选中,争取“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进入一流拔尖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建筑学”进入一流建设学科。

(五)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实施有组织科研攻坚行动

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落实“科技兴蒙”行动中走在前列。一是科研平台要再优化布局。持续加强“大规模储能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先进轻金属材料开发与加工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教育部平台建设,优化整合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在新能源领域建设自治区实验室和国家级创新平台,推进自治区高校集成攻关大平台和新型智库建设,在数学、物理等领域加快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二是项目成果要再提质增量谋划一批旨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大项目、大成果,推动自治区“揭榜挂帅”、重点研发、重大专项和校企合作等科研项目实现新突破,力争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0项,千万元以上科研项目2项,年度科研总经费突破2亿元,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0项以上,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三是成果转化要再做大做强。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引导广大教师把论文写在内蒙古广袤大地上、把科研做在重点企业生产线上组建科技创新产业园(集团)有限公司,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专业化技术研发与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共建校外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机构20个以上,完成专利转化20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四是体制机制要再开放创新。制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等激励措施,建立以科研团队为主体、以成果产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健全“法无禁止皆可为”的激励规则,推行课题经费管理“负面清单”制度,落实项目主持人经费使用自主权。

以共生共长为突破,实施科教产深度融合行动

将科教、产教深度融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科技创新的突破口。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面向自治区16个重点产业链,以校企共育共享为原则,务实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与自治区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各学院至少联合1个行业龙头企业或社会组织,至少新聘请2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产业教师或创新创业导师,全链条全过程深度参与学科专业调整、培养方案修订、专业课程开设、实习实训组织和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分批次选派50名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参与工程实践和产学研合作项目。另一方面,要系统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聚焦自治区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以校企共生共长为原则,构建校-地-企三方协同创新机制,基于企业重大需求,汇聚地方政府资源,联合引进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联合谋划实施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联合破解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产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联合申报获批省部级科技奖励。与华电、航天科工六院等产业龙头企业,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等地方政府密切沟通,高效率推进“华电内蒙古公司-内工大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中心”、新能源研究院(学院)等开放、共享、高水平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建设。

以师资队伍为基础,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行动

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师德师风、人才引育、服务保障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一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健全师德考核评价体系。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深入挖掘师德标兵,选树师德楷模.在人才引进、职称评聘、年度考核、评奖评优等工作中,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建立负面清单,健全惩处机制.二要提升人才引进量质。围绕主攻方向和学科建设需求,全力推进“百名博士引进计划”,落实“一人一议”的高层次人才政策。确保引进高水平、高匹配的博士100人以上,大力引进具有国家级人才称号或有较大影响的知名专家、教学名师三要健全人才培育体系实施“领军人才引育工程”“学科引领才发展工程”“青年教师助力工程”等一揽子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加强“青年骨干一学科带头人一领军人才”成长梯队建设,力争实现本土培养国家级人才“零”的突破。四要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成立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建立高层次人才库,用心用情做好高层次人才全方位服务。实施“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计划,切实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支持服务、思想引导和感情交流。开展人才引进“一对一”精准服务,持续优化办事流程,缩短办理时限,努力做到贴心服务、靠前服务、跟进服务。

以评价改革为牵引,实施治理效能增强行动

治理能力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基本保障。我们以“提升四力”为抓手,全面增强治理效能一是深化评价改革,提升内在驱动力。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自治区“1+3”配套文件精神,明确办学定位,厘清发展思路,推进岗位聘用管理制度改革,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完成绩效分配制度改革,优化处级干部考核评价改革,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突出实绩、富有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二是科学规划路径,提升目标执行力.以学校章程为统领,以“十四五”规划为目标,制定“九大行动”三年行动方案,形成年度任务清单,明确工作内容、责任单位和进度要求,真正实现“挂图作战”抓进度,“倒排工期”抓推进,“销号管理”抓落实三是健全内控体系,提升制度约束力落细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治理能力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措施》,构建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内部控制体系。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绩效管理,推进工程项目风险防控、科研项目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加大资产盘点清理,开展资产效能评价,优化资源配置和房屋管理。四是深化放管结合,提升学院行动力。优化重心下移经费核拨使用机制,切实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学校以优化顶层设计、资源供给、协议授权为主增强部门服务保障能力。学院瞄准发展目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团队平台、社会服务中承担主体责任,凸显学院办学主体地位

以优化环境为抓手,实施现代化校园建设行动

强化环境育人理念,统筹推进“温馨、活力、智慧、安全”的现代化校园建设。一要建设活力校园.实施校园环境“美化、绿化、亮化、文化”改造提升工程,打造“一片一景”加快“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打造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生活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活力空间二要建设温馨校园在科技实验楼建成环境温馨舒适的科技阅览室、创新创业空间、就业服务站和标志性科技成果展厅完成思源餐厅升级改造和电力信息专业教学楼主体施工开工建设金川校区西区学生公寓及餐饮综合服务中心,推进功能用房的开放共享和休闲空间、体育场馆的温馨建设。三要建设智慧校园成自治区高校一流的全业务域数据服务中台。推进“一网通办”电子校务治理,建设校园百事通知识库、智能问答机器人与智能服务E站自助一体机建设科技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3.0四要建设平安校园。建设警校共建党员服务站和警校联合勤务指挥中心,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建立实验室安全分级责任体系,规范特种设备、危化品等重要危险源的管理。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党的二十大赋予教育新的历史使命。新时期,内蒙古工业大学将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锚定自治区两件大事不动摇,着力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重塑办学定位,聚焦主攻方向,树立扛旗争先意识,鼓足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担当有为的劲头,提振奋勇争先、一马当先、赶超跨越的精气神,推动学校各项事业晋位升级,在服务五大任务中书写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篇章

上一条:曙光:将主题教育深耕细作,奋力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条:王振友: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持续发力

关闭